曾为宋氏姐妹、胡蝶定制服装,鸿翔公司为何被称为“海派旗袍”的起源?

admin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11 13:21:19,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原创 金泰康 档案春秋

鸿翔时装公司自1917年在上海开出首家成衣铺,逐渐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金鸿翔、金仪翔兄弟二人,通过悉心研究改造旗袍的制作工艺,丰富了旗袍的花色品种。可以说“改良旗袍因金鸿翔兄弟而风行发展,金鸿翔兄弟也因改良旗袍而“发家致富”,这就是后来大家将“鸿翔”称为“海派旗袍”起源的缘由所在,直到现在服装行业里许多人仍公认“鸿翔”是海派旗袍的始创者。

鸿翔定制的旗袍以及蔡元培题写的“国货津梁”匾额

从旗人服装到现代旗袍

旗袍,顾名思义与满清旗人服装有关,古代的旗袍在南京的“江宁织造博物馆”里有陈列。传说满清入关后,汉人坚持“男降女不降”,所以男子剃头留辫,改穿长袍马褂,女的还是上衫下裙(裤),足缠小脚的习惯,没有改穿旗装。现代的旗袍,则是从民国前后开始,率先在当时女学生中流行起来的,后来人称“改良旗袍”。

其制作简单,穿着方便,符合学生简朴自由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服装最大的不同,就是改变了女装上面衫袄、下面裤裙的习惯,款式接近于西方的连衣裙、跑路衣。

电影明星阮玲玉身穿旗袍留影

现代旗袍出现后,为了顺应社会上妇女打破封建思想枷锁,迫切要求服饰美观的愿望,应运而生地出现了一些经营生产旗袍的服装店铺和改良旗袍的设计师。他们不仅丰富了旗袍面料的花色品种,而且多方改革了旗袍的制作工艺,使得旗袍服饰得到了空前发展。

这其中,我认为,在旗袍工艺上改良最多,对社会影响最深的,是鸿翔时装公司和金鸿翔、金仪翔兄弟。

从为宋氏姐妹做旗袍开始,

成为“国货津梁”

1912年,18岁的金鸿翔刚结束学徒生涯,就到俄国海参崴去打工。不久,由于一战爆发而回到上海。回国后,起初是在一些外国领事馆、外国商人的家中,拎着包裹为他们的女眷做服装,同时也为上层华人公馆里的太太、小姐们做各种中西式的衣服;就在那个时候,金鸿翔认识了宋氏三姐妹和她们的母亲倪桂珍;倪桂珍与金鸿翔同为上海川沙人,她对金鸿翔的手艺非常赏识,金鸿翔此后一直为宋家做衣服。

鸿翔老店

1917年,胸怀大志的金鸿翔集合了几个朋友,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租了房子,开了家“成衣铺”,除了做拎包裹的活,更多是门面上以国人为主的顾客。因为他拜师学的手艺是女式裁缝,所以都是女性主顾。那时候这种成衣铺,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比比皆是,要想脱颖而出,就非得有与众不同的经营方法、高人一等的工艺技术不可。金鸿翔自己富有开拓精神,又学过西式裁缝,到国外见过世面,做过外国人的“跑路衣、连衣裙、礼服”,经常出入上层人士家庭,熟悉女性心理,有着这么多优越的条件,于是将女装作为发展重点。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金氏兄弟对旗袍的操作工艺作了巨大改革:

一是在裁剪上,改变了学生旗袍笔直笼统的简单操作方法,把西式的“开省、打裥、装袖”等技术融合进去,使旗袍穿在女性身上更加贴身,充分显示出女性的曲线美;

二是把中国服装上的“镶、嵌、滚、包”等传统工艺用到旗袍的装饰上去;

三是在丝绸旗袍上绣花,绣的不是像旗装上的图案花纹,而是苏绣里的花卉禽鸟,使旗袍更加华贵靓丽。

鸿翔时装公司在报上刊登的广告

这些优点也流传到社会上,使整个民间的旗袍越发丰富多彩,促成更多的女性改穿旗袍,鸿翔也确立了旗袍中的领导地位。具备这些优越条件的金氏兄弟,把所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统统运用到“改良”旗袍上去,因而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功。

鸿翔从1917年开始营业,到1927年翻建店面、更改店名这十年间,经营的可以说完全是旗袍业务,其业绩和效益是十分惊人的。开店时金鸿翔在亲友间筹得600元资金租了店面,由于资金短缺,连窗户上的玻璃也配不起,是用桑皮纸糊上去的。

20世纪30年代的鸿翔公司东号

(上海市档案馆藏)

之后,金氏兄弟以经营所得,买下了这块土地及其周边的几亩地块和房屋,金氏兄弟和十多个家属,都将就居住在这些简屋中;十年后到1927年,金鸿翔在商店后门的斜桥路(今吴江路步行街)兴建了占地半亩的住宅,随后就在鸿翔旧址及周边后来买进的土地、房屋上,新建起三层钢骨水泥、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的商店和工场,两处的地价和造价当时耗资数万银元。在十年里,能够积累到这么多的资金,可见“改良旗袍”业务之盛。

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鸿翔还常常邀请社会名媛和电影明星,假座百乐门饭店、大华花园、夏令配克电影院等处举办时装、旗袍表演。那时还没有专业的时装表演模特儿,参加者都是友情演出,鸿翔时装依靠这些明星、名媛的出场,提高了商店的知名度。影星、名媛靠鸿翔的新装,提高了自身在社会上的名气,可谓相互得益。

电影皇后胡蝶在她晚年的回忆录里写道:“我的服装都是在鸿翔公司定做的。”她结婚时,鸿翔送了一件绣有一百只蝴蝶的结婚礼服。鸿翔也为伴娘袁美云、顾兰君,小傧相胡蓉蓉等定做了礼服,拍了照片分发给鸿翔门市上的顾客。

有“电影皇后”美誉的胡蝶身穿旗袍

1932年鸿翔分店开张时,宋庆龄曾为鸿翔公司题字“推陈出新,妙手天成,国货精华,经济干城”。1933年世界博览会在美国芝加哥举行,那时我国的经济还很落后,只有一些民间工艺品和特产,如丝绸、瓷器、茶叶、名酒等送去参加展出,金鸿翔在金门饭店遇到中国方面主办参展工作的缪凯伯君,得知其他国家都有服装展出,心想旗袍既是中国民间服装,又是手工艺品,符合参展条件,于是精制了六件旗袍,托他送去参加展览,获得了大会的银质奖。既为国家争光,也使鸿翔名闻遐迩。

1934年,宋庆龄给鸿翔公司的亲笔题词

为了扩大“时装”的影响,1934年,鸿翔在百乐门舞厅举办了一次时装表演会,上台的都是当红电影明星,有胡蝶、阮玲玉、徐来、黎莉莉、宣景琳等,这是上海、也是全国的第一次时装表演。以后,在夏令配克电影院、大华花园等处,先后举办过多次时装表演,参加表演者既有电影明星,也有社会上的名媛淑女。抗战时期,鸿翔也参加了抵制日货运动,蔡元培亲手题字“国货津梁”。

鸿翔公司当时不但在上海时装店中首屈一指,而且在全中国、乃至远东声名远播。有些穿着鸿翔大衣的妇女,特地在手挽大衣时,要把“鸿翔”的商标露在外面给人看,以显示自己的身价。鸿翔的大衣在典当、当铺里,可以多“当”10%的钞票。

当年,上海的服装店,不论男式女式,都是前店(商店)后场(工场)的模式,职员加技工等从业人员,一般都只有几十人,没有超过百人以上的,但那时的鸿翔却发展到单是一个辅助工段的绣花车间,就有几十个绣花女工,全部技工最多时有400人,是过去民营服装行业中绝无仅有的;当时已经是大商铺、名牌店的老介福绸布店看到鸿翔生意这么多,信誉又非常好,同意把他们商店里的绸缎原料商品,寄放在鸿翔的门市里,供顾客挑选定制旗袍,货款与鸿翔每逢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结账。老介福是当时的名店,它肯这样做,可想而知鸿翔旗袍生意之盛。

引领国货时尚,赠送英国女王

民国后,国人结婚采用西式婚礼的多了起来,鸿翔兼营“礼服”;二楼都有华丽的礼服厅。鸿翔在二楼有上百平方米的礼服厅,配以四壁全部镶有落地镜子的试衣室,新娘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前后左右的身影,凡是定制、租借礼服的,都要赠送一对穿了礼服、新郎新娘打扮的“赛璐珞”洋娃娃,可以挂在婚车上、新房里,所以营业格外红火。

民国时期的集体婚礼,

新娘穿旗袍,新郎穿中山装

正当鸿翔的旗袍经营得十分红火时,上海时尚妇女穿着的外衣,也从原来的斗篷、披风,转向西式的女装大衣;金鸿翔看准这是一个比旗袍卖钱更多、发展空间更大的商机,决定扩大经营、产销大衣。之前,上海只有男式的“西服业同业公会”和中式的“机缝业同业公会”,女式服装店,只能依附于这两个公会。1927年,金鸿翔在原址购地造起三层楼房,店面扩大为六开间,店名由“鸿翔华装部”改为“鸿翔时装公司”,“时装”二字也于此时起,成为西式女子服装的正式名称。后来并由他发起成立了“时装业同业公会”,任理事长至退休。

鸿翔不仅在上海、在全国有名,甚至在远东、在海外也享有盛誉,国外不乏冒用“鸿翔”招牌开店的。笔者过去曾收到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上“鸿翔”的门面照片,最近又收到从美国纽约、云南澜沧电邮传来“鸿翔服饰店”的门面照相,大多是做做来料加工、修改缝补的小型店铺,纽约这家的旗袍加工费是300—450美元。

鸿翔公司在报上刊登的广告

此外,鸿翔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每到换季和服装行业旺季来临之时,鸿翔就要在主要报纸上大做广告,发售“礼券”,就是以80元现金购100元礼券,等于买大衣打了8折,于是把本来要买的、本来不想买的、将来想买的、原来要到别处买的、送礼用的众多顾客都拉到鸿翔来,折扣的损失完全可以补回来而有余;还按营业额发奖券,头奖价值3000元的三克拉钻戒与二等奖20枚小钻戒的实物,就陈列在南京路分店隔壁的“品珍珠宝店”大橱窗里,每天吸引大量过路行人驻足观看,也招揽了无数顾客;还常常请京剧名伶,像马连良、张君秋和沪剧、滑稽戏名演员等在广播电台里做特别节目,做广告宣传。

电影明星周璇穿着旗袍留影

我是在1945年才到鸿翔公司工作的,这时鸿翔停止经营旗袍已有十多年,改而经营女式大衣,金氏兄弟对这过去二十年里经营旗袍的事,几乎只字未提。

不过我清楚地记得,抗日战争期间,十岁左右的我和一群姐妹兄弟,每年要到浦东老家过暑假。闲来无事,女孩子用许多店里原来用作旗袍上绣花、后来废弃不用的五颜六色的珠子和金属片串着玩,我们男孩子则把许多已经没用处的旗袍样本用来做折纸、剪纸等消遣,这些材料数量之多,质地之精,足见当时鸿翔的旗袍业务,曾经十分兴盛。

金鸿翔和女儿们

1946年,我国苏北地区洪水成灾,大批难民流离失所,国民党政府忙于接收沦陷地区又忙于准备内战,无暇、无力经办赈灾事务。蒋介石把上海的募款救灾工作,授权给上海大亨杜月笙经办,杜月笙于是借救灾名义发起选举“上海小姐”大会,用大会的门票收入和“选美”时捐款者购买“选票”的收入,充作赈灾款项;为了迎合女性对服装的爱好,邀请金鸿翔为筹备会发起人。当时传闻,鸿翔公司要向每一个参赛者赠送一件旗袍。

事实上,这时鸿翔早已停止经营旗袍,鸿翔公司只是在会后,为每个获奖者量身定制、赠送花色不同的礼服各一袭,其中有上海小姐冠军王韵梅、亚军谢家骅,歌后韩菁清、舞后管敏莉等。本来打算在发奖大会上,由这些获奖者穿了礼服拍摄照片,上台亮相的;但是到后来,据说这次选美活动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很不好,所以最后把颁奖大会取消了。这些获奖者穿了鸿翔赠送礼服的照片,都曾摆设在照相馆的橱窗里,悬挂在鸿翔公司的商场里。

当年参加“上海小姐”大会的诸位佳丽

1946年,英国女王伊利莎白结婚,规定不收民间礼物;鸿翔精工制作了一袭中式绣花礼服,配了一只雕花樟木箱,托一位在英国领事馆里工作的熟人,送给女王作礼物。后来收到英国“白金汉宫”女王亲笔签名的“答谢信”,一直挂在店堂里。

经历时代变革,

昔日精品走近寻常百姓

上海解放以后,穿着男子西装、女子旗袍,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连呢绒大衣也因为价格昂贵而很少有人问津,所有的男女式服装店统统改而经营棉布面料的两用衫、人民装、裤子、裙子。上世纪70年代市面上曾经供应的“家庭裁剪服装纸样”里,有两用衫、西裤、中山装、罩衫等二三十种款式,唯独没有西装和旗袍这两个品种。

鸿翔公司的女装展示

当时金鸿翔在经营上遇到些困难。鸿翔过去经营的是呢绒、皮毛大衣,而解放初期,国家提倡节约,原先的那些顾客,有的去了国外,有的不敢张扬消费,呢大衣销售不畅,营业一落千丈,单位到了伙食费也发不出的地步,一些服装店只好歇业。

但是国家不希望鸿翔这样一家名店、大店停业,员工也决心克服困难、共渡难关,所谓“穷则变”,在困境中进行了三项改革:

一是服务对象由中上阶层转向人民大众;

二是经营品种由大衣转向两用衫、裤子等普通商品;

三是服装面料由呢绒、皮毛转为棉布、化纤。

从根本上转变了经营方向,国家也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给予出口服装加工订货任务。1956年公私合营后,由于地区不同,两家鸿翔分别属于静安、黄浦两家服装公司管辖,行政和经济各自独立,笔者一直在东号工作,但是两店的基本情况,大体相同。

上世纪80年代的鸿翔公司

1956年以后,单位经营步入正轨。鸿翔在行业中牵头办了几件为人民服务的好事:

一是响应政府号召,放下大店架子,承接修旧翻新、小修小改业务;

二是把原来工场里当废品卖的零料,做成“节约领”,受到顾客欢迎,于是就大批生产,每年的销量达十多万只;

三是卖“纸样”,为了解决有些市民有缝纫机想自己做衣裳却没有裁剪技术的困难,鸿翔土法上马,用牛皮纸绘制油印了服装裁片,供市民买了自裁自做,设计有三十几个品种,年销几十万张,并改由专业的印刷厂大规模生产。

这三项业务,收益虽然不多,但是对节约社会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却意义深远。

鸿翔服饰标签

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同胞和海外华侨回来探亲游览者日众,其中有许多女性出于慕名或怀旧,想在国内定做旗袍,有的是1949年之前去了港台和国外同胞的亲戚或后人,他们指名想到鸿翔来定做旗袍。那段时间,常常有熟人来问我有关做旗袍的事情,但是像鸿翔等一些大型的时装店,已有几十年没做旗袍,技术和人才都已流失,不可能再起炉灶承接旗袍生意,我只能把这些客人介绍到还在做旗袍的“龙凤服装店”和茂名路一带几家服装商店里去。

上世纪80年代末,黄浦区编写地方志,我被上级公司指定为鸿翔公司撰写店史。在上海市档案馆等处查阅历史资料时,看到一本1934年专为鸿翔公司发行的《社会晚报特刊》,登载有宋庆龄和蔡元培给鸿翔公司的题词,以及鸿翔在百乐门大饭店举行的时装表演,里面有一些明星、名媛穿着鸿翔旗袍的照片。

20世纪30年代鸿翔的时装表演

1985年出版的《经济参考》则用整版报道“女服之王——鸿翔时装公司”,提到鸿翔获得世界博览会银质奖的事情。当时,上海电视台拍摄电视剧《上海一家人》,剧中的人物、服装店老板若男的原型就是金鸿翔。他们同样是服装艺徒出身,后来又都以开设服装店发家致富,解放前夕,又同样拒绝朋友邀请去台湾创业。该剧的编剧黄允在创作时,就曾多次来我处收取素材,拍摄中曾多次邀我到制片现场作顾问,剧中演员李羚、曹翠芬等也到鸿翔来体验生活。

《上海一家人》剧照,

女主角若男(李羚饰)为顾客订制旗袍

上世纪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衣着需求骤增,鸿翔的销售直线上升,呢服装、呢大衣也大幅增加。此时,鸿翔的品牌还是起了一些作用,那时各单位兴起一股“工作服”热,大家总是慕名要到鸿翔做,有些绸布店里资深的售货员在给顾客算料时,往往会提醒一下,如果是到鸿翔去加工,要多剪十到二十公分面料,因为鸿翔为了保证质量,如果料子少了,裁剪要拼接,是宁可少做生意,回绝不做的。

这段时间,是鸿翔历史上业务最忙的黄金时期,有些年份,年销服装一百多万件,自己工场的产量无法满足,只能在郊县、外地发展协作加工单位,最多时达到三十多户,技工近二千人,是过去鸿翔私营时的几倍。1980年代初,与市百一店、永安公司等十二户,同列为商业局“商业七十三条”试点单位,每年上缴的利税,比一个鸿翔公司的资金还要多;产品女大衣、呢裤曾多次获得部优、市优称号,列为国家和上海市名牌产品;并得到当时国家总理和上海市领导们的赞赏和肯定。

南京路步行街上的鸿翔公司霓虹灯广告牌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国情和社会都有了很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审美情趣加强,为服装的创新提供了契机。而如何利用老字号,为全国各地女性成批生产旗袍,或许也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杂志编辑:李 红

新媒体编辑:王良镭

排版:王冰倩

本刊稿件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政务微信平台。

原标题:《曾是宋氏姐妹、胡蝶的“服装定制专家”:鸿翔公司为何被称为“海派旗袍”的起源?》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信达升级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会员中心

最近更新

热门浏览

标签列表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