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16 15:34:03,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原标题:东道热评:千亿产业被毁?被批精神鸦片,孩子网游成瘾,谁之过?
据统计,目前中国62.5%的未成年人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13.2%的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用户,在工作日每天玩手机游戏超过2小时。
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影响学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人格异化患上自闭症、抑郁症等。游戏危害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共识。
热点关注:一篇文章差点毁了数千亿的产业?
8月3日, 新华社旗下的经济参考报发布《“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来发展”》,直指网络游戏与“精神鸦片”类比,点名腾讯旗下的游戏产品——王者荣耀。
受此影响,港股和A股游戏相关概念股全面下跌,跌幅最大近16%。腾讯、网易、完美世界等多家公司被牵扯在内,而该文一出也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观点不一。
不过,东道律师事务所发现,就在文章发出4个多小时后,相关媒体又突然删除原文,先前受影响的游戏股也相继反弹。有外界认为,此前对游戏行业的强力监管可能只是“虚惊一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由于网游成瘾,本就缺少自控力、心智不全的未成年人,发生了诸多甚至涉及法律纠纷的案件,例如背着父母的大额充值、在游戏里骗取钱财、盗用他人身份信息违法犯罪等。
今日,上海东道律师事务所就来和大家从法律的角度谈谈以上现象。
法律焦点: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牵涉到哪些法律问题?
1.有网友提出,媒体要讲基本的道德和科学素养,成瘾行为本质是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和父母的养育。这篇文章却对游戏行业带来如此巨大的打击,受之影响的公司是否能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呢?
东道律师:受影响公司无法向媒体追偿。新闻媒体的评论是媒体对社会现象的观点与评价,属于社会正常舆论的范畴。
因此,在相关媒体或媒体工作人员个人不具备明显恶意的情况下,新闻评论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侵权行为。
受影响公司股价受到的影响来源于市场情绪的波动,是正常的市场风险。虽然与媒体评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具有侵权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故不可以主张赔偿。
2.近期,网络游戏消费纠纷事件屡见不鲜,不少事件中披露部分未成年人的充值金额高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充值消费的行为是否有效?监护人能否要求平台方退回?
东道律师: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未成年的年龄、认知能力以及消费金额来具体确定。
比如高中生A用平时积攒的零花充值数百元,该消费没有超过他的消费能力,也与其认知能力相适应,那么退款的理由就显得不是很充分; 如果只有七岁的小学生B,盗用父母手机充值数千元,很明显该消费超过了B的智力水平和收入水平,那么这笔钱理应退还B的父母。3.对于网络游戏中未成年人借用已成年的家人或亲戚好友的身份证,进行诈骗等违法行为,其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
东道律师:在刑事层面,未成年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他人钱财,确实构成诈骗行为的,需要视其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来决定是否追究其刑事责任。
已满十六周岁的,原则上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未满十六周岁的,原则上不承担刑事责任。在民事层面,无论未成年人年龄如何,其本人或监护人均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未成年人已具备充分的民事行为能力,则有其本人偿还;如果其本人尚不具备赔偿能力,则由其监护人代为赔偿。
结语:
凡事皆有两面性,对于此事,东道认为亦不应单面看待。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多方因素造成的,学校、家长、游戏公司等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用正确方式加以引导,才是当下亟待社会关注的问题。
监管要到位、教育要得当,与其单方面指责网络游戏的非积极重要性,更直接方式莫过于在孩子身上多花一些时间,而不是丢个手机打发了事。合理地安排游戏和学习的时间,让孩子学会均衡自控,快乐学习才是“正确的方式”。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与上海东道律师事务所分享您的看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