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19 14:33:03,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东”这个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不仅有方位的意思,还表示“正统”的意思。从古至今,中国人以东为大,以东为上,“东家”有表示为正宗的,正统的人的意思。
东家,与之相近的还有一个词,叫“东道主”,也就是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也同样是指主人的意思,不过这里的东道主,更强调的是款待,主人家尽地主之谊,宴请、接待,招呼客人等。我们日常说的“做东”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叫法很有意思,为什么请客偏偏是指东边上的主人,而不是西边,南边或北边呢?话说,这个词还和一段春秋故事有关,这个典故出自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时期,公元前630年,晋国邀请秦国来攻打郑国。晋国之所以要对郑国动武,主要是因为郑国早前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第一就是晋国和楚国两国打仗时,郑国倾向到了楚国的一边;第二就是晋文公重耳早年在亡命天涯的时候,曾经路过郑国,却没有得到过郑国的以礼相待。为此,晋国对此怀记于心。晋国公子重耳重回国执政,为报复郑国,随与秦国联合出兵伐郑。
秦国很快就答应下来了,因为其一是两国关系不错,第二就是知道郑国的夺权野心并不小。
后面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在我们的九年义务教材中有过这篇文章,为重点知识内容。那就是在两大国的夹击下,郑国感到岌岌可危,在走投无路之际,派了步履蹒跚,年纪一把大的老臣烛之武去劝秦穆公退兵。
这老头当时都早已年过七十了,一生都没有得到过重用。在如此关键危机的时刻,被“委以重任”,老头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这位垂垂老矣的老头被缚了一根绳,从城墙上坠了下去,只身到了秦国军营去“谈判游说”。
不过,老头儿的年纪虽然一大把了,脑子却清醒得很,嘴巴更是了得,名副其实的“三寸不烂之舌”,其三言两语就胜过千军万马。老头
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这战争的要害关系。第一,灭掉郑国对秦国并没有多大利好,反而会加大威胁。首先,从地理位置上说,秦国并不靠近郑国,即便得到郑国,也要跨过晋国才能管理到。
其次,加强晋国的实力,就相当于大大削弱了秦国的实力。且晋国称霸的野心太大,一旦吞并了郑国,就会不断向周边扩张,直接威胁到秦国的安全。不管怎么看,都是利于别人,而非自己。
再者,郑国不灭,秦国还能从中捞得好处。秦国在西,郑国在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若放弃灭郑的打算,让郑国成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那么它就能为秦国往来使者提供食宿,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秦穆公听完,觉得老头说得很好道理,便马上撤回了军队,并单方面和郑国签下了和约。最后,晋国没办法,也只能退兵。最后,这个历史故事创造出了一个传到今天的词语:东道主。
后来,渐渐地“东道主”这个词,演变成为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
参考资料:
李晓愚. 中华文化故事 词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