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东郊,他们曾经很红!看过这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admin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20 09:12:4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点击上方“华商报”可快速关注哦!

激情燃烧的岁月

—藏在老厂区里—

曾经

「工厂」这个词散发着光芒

那时如果你是工厂子弟

一定是足以拿来炫耀的事

(动图来自于影视作品)

那时在西安东郊

东方厂、秦川厂、昆仑厂、黄河厂

……

在大机器制造时代

它们印证了几代东郊人的青春

一辈子在厂子里工作、生活

厂就是家,家就是厂

他们的青春

曾红过任何“小鲜肉”

(动图来自于影视作品)

今天

这些老厂房里还有你的回忆吗?

那些锈红的铁,灰色的瓦

洋槐树下的皮球

……

你要不要去找找看?

  作为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昆仑厂(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3年,1957年正式建成投产,2001年由工厂改为公司制,是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航装产品科研生产基地,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所属的国家重点企业。

  建厂之初,大部分员工都是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六十多年来,他们攻坚克难,团结奋进,创造历史,创造奇迹,见证着国家和城市的发展。

▲1955年2月,原昆仑机械厂生产性建筑开工典礼

大批有志青年

满怀热情奔赴西安

  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大批有识之士从祖国的五湖四海聚集西安,聚集到昆仑厂。

  日前,记者来到昆仑厂,有幸见到了几位在建厂之初从四面八方来援建的老前辈,他们都已头发花白,有的已经90岁高龄。回忆起来西安的时间,大家仍记得非常清楚。

▲由左至右:邓存武、祖志祥、钟永祥、边文质、

王延儒、黄德璇、马佑民、刘继安

  1954年,一位女大学生从北京来到西安,她是1952年从上海大学毕业的黄德璇,毕业后先分配到北京某军工厂,1954年被调到西安昆仑厂。

  1955年,已经工作7年的沈阳人钟永祥从黑龙江调到昆仑厂,那一年他25岁。钟永祥笑称:“当时和我一同被调来的有17个人,现在也就剩一两个老人了,我一直任机械科科长,直到离休。”

  1956年,边文质、王延儒、祖志祥、邓存武、刘继安等有志青年怀揣着国家的调令和无限的热情来到西安,进入昆仑厂工作,他们来自北京、南京、太原、重庆等地,在昆仑厂一干就是一辈子。

当时环境很艰苦

但大家干劲十足

  说到自己的工作经历,大家都如数家珍,说到当时西安的模样,也是历历在目。原昆仑厂老领导边文质打趣地说,1956年来西安的时候,都是“喷气式”汽车,车开过整条路乌烟瘴气的,从钟楼到纺织城的公共汽车一等就是两个小时,赶不及等公交车,就坐当地农民的拉粪车,颠簸着在土路上往前走。当时的昆仑厂是建在麦田里,四眼望去甚是荒凉。

  从西院门到工地这一段路甚是难走,特别是遇到下雨天,黄德璇回忆说:“当时穿的高筒雨鞋,一脚下去,脚出来了雨鞋却拔不出来。”老前辈们纷纷点头,他们说:“那个时候虽然环境非常艰苦,但是大家都干劲十足,积极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来。”

(动图来自于影视作品)

  “老兵工”祖志祥从1945年就在兵工厂工作,一路工作一路学习,1956年11月从北京调到西安担任技术员,他说:“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来西安,别人不来我们来,拿着调令我们就来到了昆仑厂。”

  一辈子只干工人的邓存武回忆起自己的工作经历非常满足,他说:“从工作到退休,我只干了一份工作就是工人,几乎所有的厂所有的工种我都干过,其实有很多提干的机会,但是我都拒绝了。”

 用奉献和智慧

 攻坚克难创造奇迹

  在昆仑厂走过的大半个世纪的历程中,有一件大事,每一个昆仑人都有深深的体会,那就是“七零四”大会战——1970年第四季度,全厂决定用第四季度四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四分之三的任务。“一个心眼把活干完,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是当时每个人完成任务坚定的信念,众志成城,最终会战大捷。

▲当年工作场景

  边文质说:“那个时候全厂几千人几乎不休假,全部住在厂里,不回家,每天几乎就是吃完饭就干活,每餐两个馍就着咸菜喝些热水,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睡,醒来就干活。”祖志祥每天奔走在各个岗位之间,每天下班都会开碰头会,他说,每天工作完腿都疼得不行,几十年如一日;“刀具大王”刘继安从进入昆仑厂开始,在金属切削刀具方面刻苦钻研,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他设计的各类专用刀具,革新了多型产品的加工工艺,解决了工厂许多机械加工难题,他设计的“微调单刃铰刀”获国家专利。

▲当年工作场景

  说到“刀具大王”不得不提到两次重要工艺的革新。其中一个是,工厂某关键零件的内型槽盲孔加工为关键工序,前苏联的工艺为:铣-插-钳工修锉,工序多且加工复杂,对生产工人尤其是钳工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导致零件的废品率较高。刘继安认真研究了零件的结构,设计了一种盲孔推削插刀,用一道工序替代了之前的三道工序,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质量稳定,成品率达到100%。另一个是工厂某产品中有一种特形零件为六头螺纹,普通加工方法是在车床上一刀一刀车削好一头螺纹后,再依次加工下一个头的螺纹。一个零件需要进刀120次,耗时2小时30分以上,效率极低且质量不稳定,生产进度因此严重受阻。刘继安受命进行项目攻关,设计出一把“六头螺纹螺旋拉刀”,该拉刀装夹在机床上,拉制出一个合格零件仅需要1分40秒。

▲当年工厂内场景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太多的昆仑人青春礼赞报国志,甘洒热血写昆仑。新老昆仑人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坚韧的努力和钻研的智慧,在西安的发展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华商报记者 李亦南 杜蒙

西迁故事,哪一个有你的回忆?

即日起,本报联合西安华润置地推出“最美西安人”系列报道,欢迎您推荐并讲述更多在为西安奉献拼搏人的美好故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物故事,可以通过来电、邮件推荐或者来稿的形式,讲述你身边的“最美西安人”故事。

推荐形式:1.人物故事

(请注明姓名、年龄、人物故事以及联系方式等)

2 .西安老照片

,可以是不同时期城市面貌的照片,也可以是老物件(请标明时期和图片内容)

3. 所有来稿请发送至hsbfczx@163.com或致电029-62502694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信达升级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会员中心

最近更新

热门浏览

标签列表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