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20 10:57:2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此,重庆提出了有明确辨识度的“行动方案”:建设“承千年文脉、筑人文精神、树时代新风、强创新品质”的文化强市。
作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与发展的载体,文化产业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放眼全球,一些率先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其文化产业园就已逐渐形成。在中国,近年来,文化产业园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
那么,承载“筑巢”“添翼”“双效统一”的文化产业园,如何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尤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如何更好释放“园动力”?作为国家级园区,重庆国家广告产业园(以下简称“重庆广告产业园”)、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以下简称“东郊记忆”)的发展路径,具有启示性。
▲重庆广告产业园。受访者供图
“外源”推动转向“内源”驱动
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上世纪70年代,一些欧美国家的城市率先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便开始在重型机器声中逐渐“安静”下来,致力用文化产品让人“振聋发聩”。
在我国,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规划引导和带动下,文化产业园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推动着城市创新转型、产业迭代。
重庆广告产业园、东郊记忆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12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投资约18亿元,开始在渝北回兴一片“荒芜”土地上打造重庆广告产业园。
该园以文创广告产业为主,集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展示、交流、体验于一体,目标指向“西部乃至全国一流”。
东郊记忆则是2011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交由成都传媒集团在原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园区(原用名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由成都传媒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园区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工作。
意料之中,众望所归的“双园”一开园就迎来高光时刻。重庆广告产业园先后摘得“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金字招牌;东郊记忆则创下开园首日接待超18万人的客流记录。
然而,与全国多数文化产业园一样,“双园”在此后的成长中遭遇“成长的烦恼”。如,“广告死了”“报纸死了”的杂音甚嚣尘上,品牌老化、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等。
究其原因,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高级顾问罗兹柏看来,文化产业园前期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加持下,对政策的依赖度过高,运行机制低效,盲目扩张带来同质化竞争。
问题总在“破”与“立”之间逐渐明晰。“双园”进行了全新探索——
重庆广告产业园运营公司实施了混改,创新推出一体化机制保障(即重报集团产业公司—开发建设,运营公司—运营服务,管委会—政务服务,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和运营服务理念(贴标签—集聚影响力和知名度、降成本—努力降低园区企业经营成本、促发展—给园区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东郊记忆于2020年10月启动实施了运营机制转换改革工作,2021年7月,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在西南联交所以“整体出租+公开挂牌+进场交易+综合评审”方式,引入文创园区专业运营商——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整体运营。
▲重庆广告产业园。受访者供图
以创新逻辑实现突破性发展
文化产业园遭遇发展之困,除政策依赖外,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张玉蓉认为,还有一个共性是:没处理好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的冲突。
文化产业有着自身发展规律,对于运营者而言,迫于盈利压力,商业化或地产化是惯常思路,文化逻辑却容易被无视或忽视,注定难以为继。
其中,创新就是文化产业的灵魂,也是“内源”驱动的主要变量。为此,重庆广告产业园以文化逻辑为前提,推动实施了“四区”工程,构筑创新生态链——
“特区”的政策,建立健全税收奖励、房租减免、品牌奖励、人才奖励等方面扶持政策,提升园区平台的粘性。
“社区”的链路,打通技术、金融、服务的边界,构建相互合作的外包和联盟的产业关系,让上下游配套企业“抱团发展”,实现聚合效应。
“学区”的智见,走“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与高校合作开启“课程共建,产教融合”,打造文创人才“补给池”,不断增强园区创新策源功能。
“城区”的融通,打造“重庆创”,聚集整合城市文旅、文创、设计、媒体等行业资源,推动城市创意行业的高速发展,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东郊记忆则进行了“时尚进化”,从形态、业态到文态实施“大换血”,围绕“创我时尚”的品牌理念,吸引近40家全新头部商家、潮流个性主理人店铺入驻,以“音我”“展我”“演我”“造我”“味我”五大行动,推动时尚、潮流、艺术共融,逐渐形成“东山Re°est”、潮流艺术区、赛博朋克艺术区、科技艺术街区、新文创艺术区整体布局,让园区更加有趣、好耍,成为时尚创意与城市更新的新IP。
数据显示,2022年,重庆广告产业园的企业总产值约80亿元,利税约16亿元;今年除夕至元宵节,东郊记忆共接待游客超35万人次,同比增长30%;商家营业额同比增长70%。
以创新逻辑,“双园”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东郊记忆。受访者供图
一体化发展释放“园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逻辑下,文化产业园是开放的,而不单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园”。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共有来自全国的70 家公司参与其制作,从 IP 元素、原创故事到应用转化、设计、数字技术,再到产品化、服务合作,非一而足。
因此,文化产业园不能单打独斗,要把各种力量整合起来,打破界限、跨界融合,才能源源不断获得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
“这对川渝两省市文化产业园建设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两省市若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和同行企业间的联合,把若干关联企业发展形成经营联合体,实现一体化发展,必将推动园区发展迈上新台阶。”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后强表示。
在他看来,“一体化”路径包括:
强化垂直分工,提升产业链韧性,推动组建全产业链联盟,优化布局产业分工,在巴蜀全域范围内横向聚集和纵向联动。
强化园区共建,优化集聚区功能,打造一体化运营的合作平台,探索“一园多区”“一区多点”等多种产业合作模式。
强化主体培育,涵养创新型人才,全方位高质量培育一体化的市场主体和创新型的高端人才。
强化城市合作,突破都市圈壁垒,建立结对发展关系、优化产业合作关系、提升产业融合能力等。
强化规则对接,“打破行政边界,不破行政隶属”,加快建立规则统一的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分工协作的要素市场、加快完善更加有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
让人欣喜的是,前不久,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与成都传媒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两大集团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媒体间合作能级,相互赋能,在10个领域开展全方位、深次层务实合作,以实际行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其中,“启动‘双城产业园’提升计划”是重要内容之一。
谋篇布局,春风有信。一体化激活“园动力”,川渝两省市的文化产业园必将为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注入强劲势能。
▲东郊记忆。受访者供图
举报/反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信达升级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