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22 21:42:43,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导语: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出生于开元三年(715年),是唐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曾孙,原籍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后迁居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岑参少年聪颖,五岁读书,九岁属文,二十岁时西上长安,献书阙下,但未得到提拔。
天宝三载(744年),岑参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守选三年后被任命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出塞,任其幕府掌书记,开始了他第一次边塞之行。在安西四镇(焉耆、龟兹、于阗、疏勒)驻守了四年,直到至德二载(757年)才返回中原。
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又随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出塞,任其幕府判官,开始了他第二次边塞之行。在北庭(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驻守了三年,直到至德二载(757年)才返回中原。
回到朝廷后,岑参先后担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太子中允、殿中侍御史、关西节度判官、考功员外郎、虞部郎中等职。
大历元年(766年),岑参被贬为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市),客死成都。享年五十六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写于他在轮台幕府时,雪中送别武判官归京的场景。
这首诗以雪景为线索,描绘了边地的壮丽风光和送别的复杂情感,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和艺术魅力。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这两句写出了西北边塞的寒冷和早雪,用“北风”、“白草”、“胡天”等词语突出了异域的特色。
“白草”是西北地区一种坚韧的草,被北风吹折说明风势猛烈。
“胡天”指塞外的天空,与中原相区别。
“八月”是农历八月,相当于阳历九月左右,这时中原还是秋高气爽,而边地已经飘起了大雪。一个“即”字表达了诗人的惊异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运用了奇妙的比喻,把雪花比作梨花,把冬天比作春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边塞风光的赞美和想象,也暗示了自己对春天和故乡的向往。
“忽如”、“一夜”等词语增加了神奇和突然的感觉。
“千树万树”是夸张的说法,显示了雪景的广阔和壮观。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这两句写出了军营中的寒冷,用“珠帘”、“罗幕”、“狐裘”、“锦衾”等词语反衬了雪花的纯洁和冰冷。
“散入”表明雪花随风飘入帐内,“湿”字暗示了寒气侵入。“不暖”、“薄”等字突出了寒冷的感觉。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两句继续写军营中的寒冷,用“将军”、“都护”、“角弓”、“铁衣”等词语表现了边防将士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角弓”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控”是拉开的意思。“都护”是镇守边疆的长官,“铁衣”是铠甲。
这些都是边塞军营中特有的物象,用来描写寒冷,既生动又形象。“不得控”、“冷难着”等词语表达了寒冷的程度。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是上下半首诗的过渡部分,既描绘了沙漠上结着厚厚冰层的奇特景象,又表现了送别时的悲凉心情。
“瀚海”是沙漠的别称,“阑干”是沙丘的意思。“百丈”是夸张的说法,形容冰层的厚度。“愁云”是指天空中的阴云,寄托了诗人的愁思。
“惨淡”形容云色暗淡,也形容心情低沉。“万里”表现了视野的广阔和孤寂。“凝”字既形容云气凝结,又形容心情凝重。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两句写出了中军帐中为武判官饯行的场面,用“中军”、“归客”、“胡琴”、“羌笛”等词语表现了边地的特色。
“中军”是主帅亲自率领的部队,也指主帅的营帐。“归客”是指即将归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羌笛”都是乐器的名称,分别来自于西域、中原和西南边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些乐器的声音也暗示了送别时的欢乐和哀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两句写出了辕门外的雪景,用“纷纷”、“暮雪”、“风掣”、“冻不翻”等词语表现了雪花密集、风势狂暴、寒气逼人的效果。
“辕门”是军营正门,“红旗”是军队的标志。
这些都是边塞诗常用的意象,用来描写雪景,既有壮美之感,又有肃杀之气。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送武判官离开轮台城的情景,用“轮台”、“东门”、“天山路”等词语表现了边地的地理环境。
“轮台”是唐代在新疆设立的一个县,“天山”是横亘新疆东西的一座山脉。“东门”是指轮台城的东门,“送君去”是指诗人送别武判官。“去时雪满天山路”表达了诗人对武判官归途艰险的担忧和祝福。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目送武判官远去直至不见的情景,用“山回路转”、“不见君”、“空留马行处”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武判官的依依不舍和深厚友情。
“山回路转”形容山路曲折蜿蜒,“不见君”表达了诗人失落之情。
“空留马行处”指雪地上只剩下马蹄印迹,暗示了诗人对武判官的思念和牵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他第一次从军西征的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他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他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这两句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东望表示诗人此时身在西方,而家乡在东方。
路漫漫形容路途遥远,难以到达。
双袖龙钟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卞和列传》,指卞和为了不泄露玉璞的秘密,被秦王烹煮时,涕泪淋漓的样子。
这里用来比喻诗人思乡之泪沾湿了双袖,难以擦干。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诗人惜别亲友、思念家乡的深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写诗人与入京使者的相逢。马上相逢表示两人都是骑马行走,行色匆匆,没有时间停留。无纸笔说明诗人没有准备书信给家人,只能口头传达。凭君传语是请使者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这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与家人难以通信、难以相见的困境,也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和关怀。
这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情感真挚深切,结构对称工整,音律和谐优美。
它既反映了诗人在边塞艰苦奋斗的生活环境,又展示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惧困苦、不畏牺牲、忠心报国的高尚品格。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诗人为送别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出征而作的七言歌行,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及对战斗必胜的坚定信心。
诗的第一联写出征的自然环境,以“君不见”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走马川是今新疆境内的一条河流,紧靠着雪海边缘,即天山山脉。
诗人用“平沙莽莽黄入天”来形容沙漠的广阔无垠,与雪山相映成趣。
第二联写轮台地区的风沙景象,轮台是今新疆轮台县,在走马川西南。
诗人用“风夜吼”来形容风声的惊人,用“一川碎石大如斗”来形容石块的巨大,“随风满地石乱走”来形容风沙的凶猛。
这两联通过对比和夸张,写出了边塞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艰险,为后面写军旅生活和战斗情景做了铺垫。
诗的第二联写敌我双方的对峙情况,以及汉家大将出征的决心。
匈奴是唐代西北边境上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金山是今新疆阿尔泰山,在匈奴居住地附近。
诗人用“匈奴草黄马正肥”来形容匈奴人生活富足,“金山西见烟尘飞”来形容匈奴人骑兵扰乱边境。
“汉家大将西出师”一句表明了唐朝对匈奴人的反击态度,也显示了诗人对封常清将军的敬佩之情。
这三句通过对比和排比,写出了敌我双方的对立和冲突,为后面写战斗气氛做了铺垫。
诗的第三联写封常清将军率领士兵行军作战的情景。
将军身穿金甲,昼夜不脱,显示了他的忠勇和坚毅。
“半夜军行戈相拨”一句写出了行军作战的艰苦,“风头如刀面如割”一句写出了风沙刮脸的疼痛。
这两句通过比喻和拟人,写出了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诗的第四联继续写封常清将军率领士兵行军作战的情景,但从马匹和檄文的角度来写。
马毛带雪,汗气蒸腾,写出了马匹奔跑的劳累。
“五花连钱旋作冰”一句写出了马身上的花纹和汗水结成的冰珠,形象生动。
“幕中草檄砚水凝”一句写出了将军在营帐中写檄文的情形,以及砚台上的水也被冻住的细节,突出了边塞地区的寒冷。
这两句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写出了边塞将士不惧严寒、坚忍不拔的精神。
诗的最后一联写敌军闻讯胆怯,军队必定胜利的信心。
诗人用“虏骑闻之应胆慑”来形容匈奴人对唐军的畏惧,“料知短兵不敢接”来形容匈奴人对唐军的惧怕。
“车师西门伫献捷”一句表明了诗人对封常清将军的期待和祝福,也表达了对战斗必胜的坚定信心。
车师是今新疆罗布泊一带的一个古国,西门是指西域之门。
这一联通过设问和设想,写出了边塞将士不惧强敌、乐观自信的情怀。
这首诗是一首气势磅礴、情感豪迈的边塞诗,它以边塞风光为背景,以封常清将军为主角,以边塞将士为群像,展现了唐代边防军队的英勇无畏和爱国奋斗的精神风貌。
诗人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为封常清将军送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首不朽的名篇。
总结:岑参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以边塞风光为背景,以边塞将士为主角,展现了唐代边防军队的英勇无畏和爱国奋斗的精神风貌。他的边塞诗气势磅礴、情感豪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岑参是一位博学多才、创新敢为、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在唐代就广受赞誉,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