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26 16:17:34,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穿越古今,纵横万里,洞悉纷繁世事,纵观世界风云变幻,为你解析大国之间博弈的底层逻辑,欣赏历史长河的波光谲异。
在上一篇文章(沉睡巨龙旁的野兽:为何“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彻底改变日本国运)我们讲到,日本明治政府先是采用中央财政大包干的办法,换取武士集团支持所谓“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两大政治体制改革措施,初步的建立起了比较强大的中央集权。
紧跟着日本政府在使用资本市场的金融炼金术,巧妙地化解了武士集团俸禄所造成的中央财政困难的问题,用债转股的办法,将武士集团的俸禄转化成了银行业金融资本,这些银行资本构成了日本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主体。
但是当时只有上层武士集团的俸禄公债才得以转化成银行业金融资本。至于那些广大的下层武士,本来俸禄就很微薄,现在一下子被买断了工龄,而且政府拿来买断工龄的还不是钱,而是公债,这些债券还不能转让交易。更有甚者要等到六年之后才能经过抽签来决定到底能不能拿到本金和利息。
不要说这六年之后,到底能不能拿到钱,就说这眼下的日子怎么过?于是原本高高在上的武士老爷们,一下子被踩到了社会底层的泥潭中,下苦力、拉黄包车,甚至老婆女儿去卖身才能维持生计的,那是比比皆是。
如今就连以前高高在上的武士老爷都惨成这副模样了,那一般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就可想而知了。在明治维新的初期,日本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是土地税。政府要搞维新变法,要建立现代工业,需要在财政上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那就少不得在农村横征暴敛。
苛政猛于虎,农民日子过不下去了,就只得进城进工厂打工。大家想一下,资本原始积累的这种残酷性,什么血汗工厂、包身工,一样也没有少。很多日本的什么缫丝女工、纺织女工从早干到晚,一天还挣不到一毛钱。
明治维新的核心是用财政手段和金融杠杆去建设现代工业。但是工业制成品必须要在市场上卖出去才能形成资金回流,偏偏日本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于是不管是为了转嫁深刻的社会矛盾,还是为了扩大产品销售市场,日本的统治集团都必须走对外扩张、争夺海外殖民地这种帝国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帝国主义可不是你说想当就能当的,明治初年的日本国小力弱,哪怕就是到后来甲午战争时期,单论国力,日本也未必就强得过中国。
那日本要扬帆出海,学人家做帝国主义凭什么?
将心比心想一下,假设我们都出身寒门,没权、没势、没地位,也没有什么资源、人脉,更没有什么特别过人的才华。那我们要怎样才能在社会上或者说在官场中爬上去呢?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索性豁出去走酷吏的路线。
做一个六亲不认的酷吏,只认单位领导,把自己打造成上位者手里的一柄利剑。领导让我们收拾谁,我们就豁出去收拾谁。领导不方便干的这种脏活儿、黑活儿,抢着去干。领导不明说要收拾谁,不明说自己的意图,我们要善于去揣摩出来领导的意图,照样豁出去干。这样在努力帮助完成领导意图的过程中,尽力让领导倚重自己,狐假虎威拿到能够让自己去呼风唤雨的一部分资源。
其实我们想一下,在中国历史中,通过这条路线往上爬的人其实还是不少的。当然这些酷吏大多到了最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日本人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条给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当酷吏的道路。日本本身的实力又不足以支撑他去搞什么独立自主的帝国主义路线。
但是当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他们的西方战车冲向东方的历史过程当中,日本可以努力跳到这些欧美列强的战车上。一方面给欧美帝国主义做马前卒、做开路先锋;另一方面也是借着欧美帝国主义的战车,给自己的侵略扩张去碾压出一条血路来。
从1869年明治维新一直到今天,纵观现代日本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他是把这条路线贯彻到底的。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东方,所席卷而起的历史大潮当中,英国无疑是引领时代的弄潮儿。西方殖民东方,统治东方的基本架构是英国人用他自己的坚船利炮以及廉价的商品所建构起来的。
在以前的文章当中也多次讲到,英国世界霸权的基本盘正是东方的两大传统财富中心,印度和中国。对于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殖民帝国来说,最大最直接的威胁是沙皇俄国。
可以说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就是英语民族与俄罗斯争夺世界霸权的百年大博弈。
世界各个地区,包括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实际上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要矛盾的。也就是说英国在东亚地区的基本战略就是遏制俄国人在该地区的扩张,尤其不能让它突破对马海峡的封锁,南下印度洋。
英国在东亚地区的另外一个政策主轴就是打破中国所主导的传统东亚朝贡贸易体系。英国要想在东亚建立起自己的殖民体系,建立自己的非正式帝国,推行有利于自己的所谓自由贸易,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在东亚地区实行了大约500年之久,由中国所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
在清朝的全盛时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从西向东包括了中亚地区的几个汗国。然后再向南到达阿富汗、锡金、尼泊尔,再到缅甸、越南,然后经过南洋群岛的一些土著王国,再北上经琉球群岛,一直连续到朝鲜半岛。
大家从地图上看一下,这就等于中原王朝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东、西、南三个方向上,整体向外推进了1000到2000公里,在我们自己的周边编织起一张绵密广阔的战纵深防御体系。
在这个体系当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朝鲜、越南和缅甸三个藩属国。朝鲜是中原王朝拱卫近畿地区最重要的屏障,越南和缅甸则是中原王朝保卫南方疆域的最重要的两道屏障。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原王朝积极进取的话,还能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向东攻略日本列岛。
今天越南胡志明市附近的金兰湾还是东南亚最好的深水良港,这个港口可以停泊四万吨级的大型舰船高达上百艘,它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东南亚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向着金兰湾方向亮出了自己柔软的下腹部。最重要的是金兰湾扼守着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
至于缅甸就更不用说了,它直接就在印度洋里泡着,出门就是孟加拉湾,与印度近代最富庶的孟加拉地区是山水相连。如果中原王朝有心攻略印度和印度洋,去跟英国人争夺世界的海上霸权,从缅甸出发,直接就能把大英帝国的老底子给端了。
对于俄国人来讲,他想要从陆地上进军印度,挺进印度洋,只能走阿富汗的开伯尔山口,阿富汗就是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山海关。因此阿富汗的战略位置对于英国和俄国都是头等重要的。
但是阿富汗对于中国的战略位置却并不那么重要。我们要想攻略印度和印度洋,根本不用经过阿富汗,直接走越南和缅甸这两个门户就可以了。
当时越南和缅甸都是清朝的藩属国,清朝只要在越南的金兰湾部署舰队,就可以封锁马六甲海峡,让英国人进不来,这是守。清朝如果以缅甸为前冲基地,可以任意地进入印度和印度洋,这是攻。
从地缘政治上讲,只要清朝强化自己的朝贡体系,牢牢地控制住越南和缅甸两处要害,在对付西方列强的时候,是进可攻退可守,这么优越的地缘政治条件,如果是交给俄国人,沙皇恐怕做梦都要笑醒。
但是非常可惜,清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实在是突破下线了,硬生生地把一手好牌打成了最后濒临亡国灭种边缘的绝境。但是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战略眼光去运作我们自己的朝贡体系,去争夺世界霸权。我们刚才所讲的那些战略设想,仿佛就如天方夜谭一般。
但是英国人对于中国主导下的这套东亚朝贡体系所蕴含的那种非常雄厚的战略潜能,看的是非常清楚的。况且保不齐哪天中国人就想明白了,保不齐哪天中国人就振作起来,要有所作为呢?
因此,英国人在东亚地区的另外一大战略主轴,就是肢解中国主导下的东亚朝贡贸易体系。在中国所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中,缅甸与英属印度殖民地山水相连,对英国威胁最大的就是缅甸。这根眼中钉、肉中刺是一定要拔的。
于是英国人亲自拍马上阵,于1823年和1852年,先后两次发动了入侵缅甸的战争,割占了缅甸的大片领土,这就是今天印度东北部的六个邦。之后英国又1854年到1885年,正好是中法战争的期间,清朝无力再去干预缅甸的局势,趁着这个机会,英国于1885年发动了第三次入侵缅甸的战争,彻底吞并了缅甸。
1886年1月1日,英国政府正式召会中国政府,宣布缅甸正式并入英属印度殖民地。在同年7月24日,中英两国的代表在北京召开会议,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劻与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签订了《中英会议缅甸条约》,清朝被迫承认英国取得缅甸的主权。
从1823年到1886年,英国人用了64年的时间拔掉了中国东亚朝贡体系当中缅甸这根柱石,也就封闭了中国在印度洋取得出海口,与它争夺印度洋制海权的任何可能性。缅甸被英国人拔掉了,清朝主导下的东亚朝贡体系就只剩下两根柱石—越南和朝鲜。
丢了缅甸等于说中国就丢失了在印度洋的出海口,于是中国也就暂时失去了向外主动进攻的能力。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保住越南和朝鲜两个藩属国,至少来讲自保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英国所领导下的西方帝国主义利益就是要打散中国的朝贡体系,将东方彻底纳入西方殖民统治的轨道,他们是不会让朝鲜和越南两个国家继续留在中国所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当中的。
英国人先是自己亲自出手拔掉了缅甸。紧跟着拔掉越南这根柱石的历史任务就交给法国人去做了,这就是1884年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然后十年之后的1894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给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做打手,拔掉了朝鲜。
国运也如逆水行舟一般,不进则退。中国在主导东亚朝贡体系的岁月里不思进取,反而从1885年到1895年的十年时间里,连续丢了缅甸、越南、朝鲜三个最重要的藩属国,从此屏障尽失,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
我们中国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在国际政治中,当一个国家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往往是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四大皆空,这都是后话。
回头来说日本,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东亚地区在当时大的局势。日本要做欧美列强的打手,要挤上英国人的战车有两个要害,第一是帮助英国去遏制俄国,第二就是要配合英国去攻略中国所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
横竖看过去,当时日本那副小身板儿,离着缅甸和越南都是十万八千里。这两块硬骨头也不是当年日本所能啃得动的。只有朝鲜在日本的家门口,它不但是东亚朝贡体系中的核心成员国,而且也是封锁对马海峡遏制俄国扩张的一根最重要的柱石。
于是,英国主子交给日本“打手”的两项最核心任务就完美的重叠在了朝鲜半岛。如此一来,按理来说,日本自打明治维新之后,要对外扩张,要给英国主人做打手,为挤上英国人的战车应该直扑朝鲜才对。
可是有趣的是,日本人第一次意外侵略扩张,却掉头南下,冲向了我国的台湾岛。日本为什么要暂时放过家门口的朝鲜,首先将扩张的矛头对准我国台湾呢?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的对外扩张,对于东亚的国际关系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