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27 11:52:25,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关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了解更多百科知识!
古代中国人主观地认为中国的疆域四面环海,于是把王朝国家辖境称为海内,王朝国家辖境以外的地方称为海外,因此也就相应地有了海外民族。随着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中国与海外民族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对海外民族的研究,是基于中国古代强大的经济实力、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对海外民族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吸引力。所以我们可以在中国正史中 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海外民族主动与中国交 往,中国派遣使者到海外交往的情况从数量上看不是很多。因此,在正史中对海外民族志的记述首先是根据海外民族到了中国以后叙述记录下来的,其次才是中国人到达海外对海外民族志的记述。
历史上的东西洋名称,向为人们所熟知,且因郑和之下西洋而名噪全球。然中国古籍对其范围所载往往大相径庭。元代以来中国古籍中一直把大陆疆域以外海洋的合称为“东西洋”。对东西洋的范围的划分有个认识发展过程,其概念因时代、载籍不同而有所区别。
13世纪末,徐明善的《天南行纪》和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已提及“西洋”之名,成书于元大德八年(1304)的《南海志》是迄今所知最早同时提及东洋、西洋的著作。书中记有东洋、大东洋、小东洋、西洋、小西洋等名。可见西洋一名单独出现似比东洋略早。依该书所记,元代的东、西洋应以中国雷州半岛-加里曼丹岛西岸-巽他海峡为分界。加里曼丹岛和爪哇岛及其以东的海域、地区为东洋,其中爪哇岛、加里曼丹岛南部、苏拉威西岛、帝汶岛直至马鲁古群岛一带被称为大东洋,加里曼丹岛北部至菲律宾群岛被称为小东洋。西洋指加里曼丹以西至东非沿岸的海域和地区,其中又以马六甲海峡为界而分为大西洋和小西洋。今南海西部谓之小西洋,印度洋当即大西洋。这种划分自元代至明代中期没有多大变化,郑和下西洋时所说的“西洋”,实际包括了上面提到的大、小西洋。但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则以西洋名国,专指印度南部一带。后来《东西洋考》才把所谓“大东洋”一带列入西洋的范围。故元代东洋的范围较明代中期更为广大。
明末清初,东、西洋的范围与概念又有变化。明张燮成书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东西洋考》总结了长期以来舟师、水手的航海经验,明确提出应以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文莱一带为界,来划分东、西洋,《明史》基本上沿袭其说。这一时期东洋的范围逐渐东移,原来的小东洋被称为东洋,而台湾、琉球一带则被称为小东洋。至于元代称为大东洋(爪哇岛至马鲁古群岛一带)则被改称为西洋的范围。同时西洋的范围亦渐西移,原来的大西洋(今印度洋一带)被称为小西洋,印度沿岸的果阿等地因被称为小西洋国,而大西洋一词则逐渐用以称呼今欧、美之间的广阔海域或地区。
随着东洋、西洋范围分别向东、西两方推移,明嘉靖年间(1522~1566)开始出现南洋之名,专指中国正南方以外地区和海域。郑若曾等所撰之《筹海图编》、《海运图说》已把今东南亚一带称为南洋。此后,由于东西方交往的增多,中国地理科学水平的提高,清末大东洋、小东洋、小西洋等名称即渐废弃不用。鸦片战争以后,东洋往往专用于称呼日本或其附近的海域和地区,西洋则成为今大西洋一带的专称。
而关于东西洋的分界,古籍中记载最明确的当推《东西洋考》卷五云:“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明史》因之。依其所指,大抵以东经110°左右(相当中国的雷州半岛以及今加里曼丹西岸)为准,其东曰东洋,其西则称西洋。因此,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这一阶段的东西洋范围因《东西洋考》的记载而益形明确。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