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03 15:25:58,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引言
民国时期,北大蔡元培、清华梅贻琦等知名校长多次发表个人体育论述,制定了相关措施和制度。时至今日,这些学校依然保持着学校体育优良传统。校长的体育认知、行为等品行对推动学校体育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始终缺少对校长体育品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学者们多停留在校长体育论述总结与思想凝练层面,尚未建构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始终缺乏指导校长发展体育品行的具体思路。
为了寻找对学校体育有突出贡献的校长,2019年,蔡崇信公益基金会启动“以体树人杰出校长计划”,截止到2021年底,在全国14个省、市选出21位体育品行优秀的“以体树人”杰出校长。本文对21位“以体树人”杰出校长的工作影像进行语音转录与内容提取,采用扎根理论、逻辑推理等方法,建构起校长体育品行核心特质——完整的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卓越的学校体育治理“领导力”和科学的学校体育改革“工作法”,凝练出校长体育品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育人观念、丰富校园文化环境和筑牢民族复兴伟业等方面的现实价值。该研究探索性地抛出“校长体育品行”概念,针对其核心特质与现实价值提出一管之见,就教各界方家,希望引起关于“校长体育品行”更为热烈、全面、深刻、务实的讨论,使之成为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议题。
(图片来源:蔡崇信公益基金会官网)
引文格式:关清文,张晓林. “以体树人”杰出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现实价值与培育进路[J].体育学刊,2023,30(01):130-136.
1. “校长体育品行”的概念界定
《说文解字》释“品”为“众庶也,从三口。”段玉裁对此做出注解,阐明“众多”之义。而“行”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人之步趋也,小步也、步止也”,通过人的步伐举止代指其行动、行为。综上,“品行”可理解为,“人的许多观念及其支配的行为的总和。”就校长特殊的社会身份而言,用“品行”一词来表述,符合校长“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社会共识性形象。再者,校长体育品行中的“体育”指向校长在“学校体育”这个特殊场域中的品行。因此,从“品行”释义到“校长品行”界定,再到“校长体育品行”的阐述,“校长”“体育”成为校长体育品行相互交织、互相限定的特定场域,共同引出“校长体育品行”的概念——校长致力于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生全面培养所表现出来的学校体育治理观念及行为的总和。
2.“以体树人”杰出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
2.1 完整的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治理学校体育的思想源于个人的认知,也就是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受我国教育传统理念与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校长完整的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主要建立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健康第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等话语上。比如,校长张辉说:“我们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给孩子推荐一个他适合的体育项目,有的孩子可能适合打篮球;有的孩子灵活,适合打乒乓球;有的孩子比较聪明,适合下棋。”以“健康第一”为教育理念,许多校长指出,“一个孩子身体健康之后,才能有更多精力去完成他想完成的东西”“疫情期间更加让我们明白,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我一直坚信,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了,他就成功了一半”。再者,受“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跨越百年的经典话语的影响,校长朱志辉对学生说:“我们在摔跤训练中,要做到快速、勇猛,练习摔跤并不是去欺负人。”体育运动的“野蛮”只能转化为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而不能成为欺负他人的“野蛮”底气。
2.2 卓越的学校体育治理“领导力”
校长卓越的学校体育治理“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感召力和前瞻力两个方面。(1)校长的感召力,一方面源于感召教师的信念坚定、工作激情等品质;另一方面源于感召学生的性格随和、平等相待等特质。一名教体育的语文老师说:“不是因为我语文教不好,主要是因为阮校长(阮光清)对体育的热爱感染了我。”学生们说“大熊(熊佑平)校长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他也会和学生打成一片”“平时我们都叫他‘大熊’”。(2)校长的前瞻力包括洞察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校长李全说:“孩子们游走在网吧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喜欢玩啊。我必须找到能把孩子留在校园里、能让他感觉非常有趣的项目。所以我就选择了足球。”其次,校长的历史思维能力,表现为了解组织发展的历史并影响自身对未来的看法。校长们说,“一百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一开始,我们学校的体育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我来接任校长之后,也做了非常多的思考,就想在原来传承的基础上去提升”。
2.3 科学的学校体育改革“工作法”
校长在形成与具备完整的“认知观”和卓越的“领导力”基础上,从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学生素质评价等方面充分施展科学的学校体育改革“工作法”。(1)体育课程教学是实现“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的重要平台。校长陈刚提出“体育课程属类”概念,将体育课程分为基础类、技能类和综合类,形成结构化的体育课程发展体系。(2)课外体育活动是满足学生“勤练”运动技能的有力途径。校长熊佑平说:“我们学校的时间表比较有特点,课间只有5分钟,我把这个时间挤出来,安排一个长课间,每天就有65分钟用来集体运动。”(3)学校体育竞赛是实现体育运动“常赛”的主要方式。校长周琳在学校推行“凡开必赛”,她指出“我们凡是开设了的项目,都会有比赛供孩子们来提升、来锻炼。我们每年班级的足球、篮球比赛就会达到400场次。”(4)学生素质评价能够及时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同时也可以检验学校体育的育人效益。阮光清指着自己曾经手绘的雷达图说:“这张图就是我30年前手画的学生体质发展的示意图。红色是孩子薄弱项目的,通过一年训练以后,弱的项目就上来了,让孩子们直接看到自己锻炼的成果。”
3.“以体树人”杰出校长体育品行的现实价值
3.1 以体为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提倡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下,体育具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统摄作用。校长具有杰出的体育品行,能够坚持“以体为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而言,参与体育能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首先,乐趣是教育最根本的。一名学生说,“篮球进筐的那一刻是抑不住的喜悦,使我忘记所有烦恼。”其次,学生体质变化最为明显。家长看到学生锻炼后的身体变化说,“身体变得很健康很强壮”“体重基本上是控制下来了。”再者,在改善学生体质的同时,体育能够实现人格的全面塑造。许多教师指出,“锻炼以后,孩子们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都非常强”“能够让学生在团队当中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再次,体育的拼搏过程可以锤炼学生的意志。一位家长说,“我们家孩子之前就比较怕苦、怕累,自从在学校社团参加了篮球,就是再炎热的夏天,他也不怕苦、不怕累。”
3.2 以体育人,转变教师育人观念
在我国,体育因袭了“尚武”之气,常被标签为“四肢发达”的行当。人们对体育产生“好汉不当兵”、“浪荡公子学体育”等刻板印象,使体育成为不愿“踏足”之地,加之学校(非体育)教师对体育价值淡漠,导致体育课经常被改为文化课。学校教师对体育育人价值的忽视成为学校体育发展举步维艰的阻碍。校长由于领导者身份的“权力威严”和资深教育者身份的“职业魅力”,往往成为学校教师言听计从的“大家长”。因而,校长的体育品行会影响教师对体育的看法,逐渐转变教师育人观念,建立起“以体育人”的意识。一名语文老师说,“我们每天有一个自发的体育活动,就是跟着孩子们跳绳,我自己这个学期也减了13.8斤。其实这所学校带给我们的是师生的双向发展、共同成长。我觉得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教师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体育的益处,摆脱了“体育无用”的错误认识,建立起“以体育人”的积极观念。
3.3 以体为径,丰富校园文化环境
校长杰出的体育品行不断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观念,在学校体育治理进程中,形成了全校师生共同拥护的“以体树人”价值理念,成为体育丰富校园文化环境的精神活动形式与产物。另一方面,校长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措施落地,创造出多种体育活动、建造起众多体育设施,成为体育丰富校园文化的物质活动形式与产物。校长薛开明说,“为了让校园的气氛活跃起来,我们做‘三个大’——大课间动起来、大社团活起来、大竞赛搞起来”。如果说学校体育活动是一种动态性的校园文化,那么,同样以物质形式呈现,建造在学校立体空间内的体育场地设施就是一种静态性的校园文化。比如,校长康永邦在4个校区配置了800多张乒乓球桌,使乒乓球桌成为学生随处可见之“玩物”;校长熊佑平充分利用楼顶空间,建造起阳光操场等。因此,无论是物质、精神的层面,还是动态、静态的产物,校长的体育品行都尽显“以体为径”,丰富校园文化环境的现实价值。
3.4 以体为根,筑牢民族复兴伟业
回溯百年征程,在筑牢民族复兴伟业的不同时期,体育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显著作用。新文化运动时期,“兽性”和“野蛮”的齐呼,召唤体育培养体质健康、骨气傲然的“觉醒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体育运动”的号召,呼吁体育培养体格强健、信仰坚定的“战斗者”;生产建设时期,“劳教结合”的提出,鼓动体育培养体力充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之后,体育依归价值理性的基点,培养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奋进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少年强、体育强、中国强”的擎画,引领体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追梦者”。在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下,校长通过自身杰出的体育品行,将继续坚持“以体为根”,不仅要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育人观念和丰富校园文化环境的显性成效,还要凝练学校体育工作经验成为历代校长“以体为根”,筑牢民族复兴伟业的隐性理念。诚如,从教40年的校长阮光清所言,“三代人走过了,其实在做着一件共同的事情,就是‘以体树人’。我相信,未来我们的孩子会更热爱体育,年轻教师他们也会沿着‘以体树人’的这个方向前进。”
(本文由于篇幅限制,内容已做删减,“培育进路”部分省略,详见体育学刊官网全文)
第一作者简介:
关清文,男,1999年5月生,山东德州人,中共党员,2019年全国田径净跳、净投公开赛男子三级跳远第六名,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史与奥林匹克运动。硕士在读期间,参与成都大运会(含测试赛)竞赛组织服务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与研究,在《体育学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学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5篇。
通讯作者简介:
张晓林,男,1981年生,四川三台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论教研室主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澳大利亚访问学者,教育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四川省第十二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四川省教育学会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师范大学第一批高层次人才攀登计划“教学菁英”。长期担任“国培计划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授课专家、四川省和成都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技能大赛评审专家。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主研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SCI、EI、CSSCI、北大核心2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写教材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