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大家谈丨如何上好体育课之探:让学生乐于“勤练”

admin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04 08:44:46,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编者按:日前,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人民网《“体育强国”大家谈》邀请体育教育相关行业专家、学者、校方以及一线体育教师等,结合其中的重要理念和主要变化以及行业人士的教学实践,对 “如何上好体育课”展开探讨。

教育部近期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坚持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练习,巩固和运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所所长吴键,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相如,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张和祥小学校长王红燕,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九一实验学校初中部体育组组长张智翔,东方启明星体育教育创始人、总裁靳星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围绕如何促进学生校内、校外“勤练”等话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动起来”

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吴键认为这一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创新之举。“同时,新课标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来督促‘勤练’的具体实施,一是明确提出体育教学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要求,二是明确了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体育课是学生学会体育知识、勤练体育技能的重要环节。李相如表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要注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练习运动技能的兴趣和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同时他建议,体育课上学生用于练习的时间,应该不低于课时的80%,“只有把体育课的时间回归到学生,体育课才能完成真正的教会、练会。”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九一实验学校学生正在进行趣味运动会。(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据张智翔介绍,九一实验学校在保证课堂时间有效利用,教授学生运动方法和运动技巧的基础上,还鼓励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利用大课间的时间,定期以比赛的形式来检验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练习成果。“我们学校会定期举办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各班级提前利用课间时间进行练习。趣味比赛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欢迎。”

通过“勤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体会运动乐趣,更能扩大体育人口,为我国竞技体育拓宽选材通路。在今年4月底举行的2022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负责人表示,将加强与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联合出台政策,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校“双进”校园,丰富课后体育服务的项目和形式,助力提高学校体育质量的同时,也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更好更快发展。

张和祥小学则将蹦床运动作为学生专项体育技能,纳入课程、编入课表,并在全校各年级逐级推进。“第一层级面向全体学生,每周一节蹦床课;第二层级面向每个年级25%的学生,每周三节蹦床课;第三层级面向每个年级10%~15%的学生,课内外结合,课内每周三节蹦床课,课外开设蹦床竞训。”王红燕表示,“这些学生也成为了体校后备竞技人才梯队。”

多途径激发学生课外锻炼热情

新课标中提出,逐渐养成学生“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勤练”不止在校内,校外也需要练习,家庭辅导和校外培训就成为实现学生“校外锻炼1小时”的重要途径。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中明确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引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吴键指出,家庭的责任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所有体育活动,能够陪伴当然更好,也希望校外机构能够与学校配合,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据王红燕和张智翔介绍,他们的学校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都建立了家长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运动的机制。家长根据学校假日家庭体育作业制度,陪伴孩子进行锻炼,开展亲子体育活动。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会教授学生居家锻炼的简单内容,鼓励学生回家当教练,带着家长一起运动,也使家长在与孩子们的运动中进一步拉近距离、促进交流。

东方启明星培训班教练员带领孩子们练习篮球技术。(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学校对学生校外锻炼进行了安排和引导,但是不少家长反映,虽然可以陪伴孩子进行体育运动,但练习科学性无法保证,同时社区里缺少专门给孩子运动的场地,校外运动达不到“勤练”的效果。

针对此类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同时,支持体校、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青少年宫开设公益性课后体育兴趣班。支持学校、青少年宫和社会力量合作创建公益性体育俱乐部。

近年来,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遍地开花,除传统的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外,棒球、橄榄球、网球等项目也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但是,一些相对小众的运动项目,学校尚未开展;广泛开展的项目,校内、校外教学方式、训练进度又不尽相同。对此,靳星认为,学校和培训机构体育教学衔接不畅,是由于二者训练目标不同导致的。“学校承担的是帮助学生体质健康达到标准的作用,而家长选择给孩子报名培训机构,还有培养兴趣、专项特长的需求,需要能力上的进步和提升。因此教学时,校内、校外的侧重方向和训练程度都存在差异。”

而如何理顺校内、校外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关系,如何各司其职,以更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出谋划策,做出有益探索。张智翔介绍说,学校鼓励教师多学一些运动技能,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并且学校会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社团,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靳星则表示,校外培训机构可以从推广普及大众体育项目、提高专项体育技能水平和灵活激发孩子运动兴趣等三个方面,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

“勤练”不止练“体”,更是练“德”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李相如指出,体育的独特魅力和精神价值对学生的勇敢精神、家国情怀、规则敬畏、体魄健康以及行为塑造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把体育的精神和品质传递给学生是一节体育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而这种传递,一定要在学生运动中、练习中、比赛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2021年10月28日,天津市河西区德贤小学,学生在课后素质拓展课上练习足球。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科学的评价体系必不可少。吴键表示:“新课标设计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位一体核心素养为引领的基于运动项目的体育学业质量评价要求,这是新课标的又一个改革重点。总体要求是要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另外,还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对学生锻炼结果进行评价。这些都是构成学生体育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准。”

张智翔说:“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定内容的确定,不仅要关注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发展,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积极情感体验、与人合作技能的发展,同时还应关注个体,尊重个体差异,给予个体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表现自己,拥有自信。我们要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来做最终的评价,使得这项工作更加民主、客观、公正、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信达升级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会员中心

最近更新

热门浏览

标签列表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